手机看新闻
故事一 :住宅地产
唐朝时期的一个房屋转让合同:唐宣宗大中十年(856年),敦煌居民沈都和因为急等钱用,卖掉了自家的房子。按照惯例,他跟买方签了一份房屋转让合同,合同上写道:"慈惠乡百姓沈都和,断作舍物,每尺两硕五升,准地皮尺数。算著舍椟物二十九硕五斗陆升九合五圭干湿谷米。其舍及地当日交相分付讫。"(见《敦煌资料》辑第298页) 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沈都和这套房子按面积计价,每尺价值小麦两硕五升。现代人按照当时的换算方法,得出每平方米能卖1555元。,按照当时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敦煌的人均收入来看,这房价是很高的。 因为当时平民"月薪"不足300元。
唐僖宗乾符二年(875年),同样住在慈惠乡的另一位敦煌居民陈都知卖掉了自家的宅基,换 来小麦"八百五硕五斗",即805.5石(见张传悉《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》)。按每石价值140元计算,陈都知家的宅基卖了人民币112770元。其面积约有203平方米。拿宅基总价除以宅基面积,可以得出这块宅基的单价:每平方米556元。考古报告显示,唐代敦煌民宅全是单层,容积率很低,所以当地价高达五六百元一平米的时候,房价在千元以上是完全合乎逻辑的。
一些唐代敦煌的雇佣文书上显示,在公元九世纪后期,敦煌平民每月的收入一般都不会超过两石小麦。换言之,那时"工薪阶层"的月薪大多在300元以下。像这样的收入水平,就是一年不吃不喝,也只能挣够两三个平米,倘若想买一套像模像样的房子,恐怕得忙活几十年。
看到这里,我突然有了想骂"穿越剧"的想法。我得烧多少香才能投胎到一个有房子的人家呀,如是那样看,房无一间,地无一垄,我做个小编都衣不避体。看来狠狠心,只能造反了。但是,通观历史,还没有哪位英雄人物是因为住不起房而揭竿而起吧?
就在我顿足捶胸,准备再穿越回二十一世纪时,好消息来了,敦煌"楼市"崩盘了, 唐昭宗乾宁四年(897年),敦煌居民张义全卖房,"东西一丈三尺五寸,南北二丈二尺五寸",只卖了小麦"五十硕"(见《敦煌宝藏》第32册第980页)。一计算,建筑面积28平米,售价7000元,每平米才卖250元。唐昭宗天复二年(902年),敦煌居民曹大行跟人换房,"东西三丈五尺,南北一丈二尺"的房子,仅估价"斛斗九石"(见《敦煌宝藏》第32册第99页)。换言之,38平米的房子,只能卖1260元,已经降到了33元一平米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历史没有办法告诉大家,看客可以传说一下:原因很简单,人们不在这儿住了,为什么不住了呢?因为学校搬家了,政府撤离了,买卖商家租金交不起了(这里不准骂小编呀,但可以用鞋底子抽呀!)
别急,看客我可以确定一点,那就是:朝廷没有"救市"因为我请人查了《新唐书》,查了《旧唐书》,还查了记载唐朝史事更为翔实的类书《册府元龟》,也查了唐代官修的会典《唐六典》,最后又查了中科院历史所辑录、中华书局出版的敦煌石室藏书释文汇编《敦煌资料》,从中既没有发现唐朝中央政府曾经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的记录,也没有找到敦煌地方政府曾经为购房者提供补贴的迹象。当然,唐朝没有银行,也没有房贷,那时候的中央政府压根儿不可能通过降低利率和首付来救市。
为什么样不救呢?看客经高人点拨臆想:
,地主阶级不是开发商,他们的利益不在几个破房子交易当中,业主们不过是小散沙,房屋当时真的是拿来住的,你懂的。
第二,当时房地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领域所占的比重非常小,无论这个行业是否兴旺,都不会导致GDP下滑。
第三,当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田赋和人头税,政府从来没有想过卖地生财,房价暴涨也好,暴跌也罢,只能影响影响地价,而影响不到政府的利益。
故事二:商业地产
唐代有个商人叫窦乂(yì),做“能源”生意赚了钱,转而投资房地产——在任何时代,人们对房屋的需求总是刚性的。
建房子首先要“拿地”,地价的高低决定了项目的成败。窦乂脑瓜儿聪明、独具只眼,他相中长安西市的一块空地,最终以每平方米三、四枚铜钱的超低价格弄到了手——不错,是三、四枚铜钱,而非三、四贯钱或三、四两白银、黄金!
西市是唐代长安最繁华的商业区,,窦乂又是怎么做到的呢?原来,那片地原本是个大坑,因无法利用,久而久之成了污水池。窦乂找到土地主人,只花三万钱就买了下来。十几亩大的一块地,接近一万平方米,这个价格无异于白捡!不过土地主人挺纳闷:窦乂买这块废地干什么?
窦乂早有盘算。他在污水池中央竖起一根高杆,上悬旗幡;又在池周围摆了六七个煎饼摊。然后向长安城的孩子们发出邀请:谁能用砖石瓦块掷中池中的旗幡,就奖励热腾腾的煎饼、米团,当场兑现!
一传十,十传百,长安两街的孩子们全都带着砖头瓦块来凑热闹,污水坑顿时成了“欢乐谷”!不出一个月,池子已被瓦砾填平。窦乂只花了一些煎饼钱,就动员了那么多人义务替他运砖石、填土方,而且人人兴高采烈,都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——这才叫“巧使唤人”!
窦乂雇人平整地基,盖起二十间店铺来,租赁给商家,每日“收利数千”——假如是三千吧,全部地价十天就回了本!
窦乂原本是贵族出身,窦氏家族出过好几位后妃、高官。不过窦乂这一支却十分贫寒。窦乂的发迹,靠的可不是“二代”“三代”的身份,靠的是自己的聪明才智、商业天赋。
十三岁那年,窦乂偶然从一位长辈那里得到一双不合脚的“丝履”。拿到集市上卖了五百钱,又到铁匠铺打了两件掘地的工具。他向做官的伯父借用庙院的空地,撒下榆树籽——那是他在满城飞榆荚时收集来的。
这以后,窦乂灌溉修剪、日夜辛劳。到了秋天,千万株小树苗已森然成林。第二年,小树长到三尺高,间下的树苗成了上等烧柴,在多雨的季节卖了个好价钱。以后榆树林年年获利。到第五年,他卖掉千余根屋椽材料,得钱三四万;而庙院内还留有“端大之材”千余株。这是窦乂淘得的桶金!
发了财的窦乂依旧穿着补丁衣裳,每天只吃两餐饭。他又开动脑筋,搞起“能源”产业。——搞种植付出的是劳动及时间成本,搞能源则更多靠的是“专利”发明及巧妙运筹。
一开始,谁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他先买了廉价的麻布,制作了上百只布口袋;又买了几百双新麻鞋。然后招请长安的孩子们,每人每日给三枚饼、十五个铜钱,发给布袋一只,让他们四处收集槐树子。才一个多月,槐子已攒了两大车。他又让孩子们拣拾破旧麻鞋,三双旧的换一双新的,几天功夫就收集旧鞋上千双。
他雇人把旧麻鞋洗净晒干;又在城外买了几堆废弃的瓦砾,也在河里洗去泥土,运到庙中捣碎、筛细;跟铡碎的麻鞋混合,又掺以油靛,一同捣烂,人工抟成长三尺、径三寸的棒棒,号称“法烛”——人们这才醒悟:他这是制造人工合成的燃料棒。
那年六月,大雨不止,长安城薪贵于桂,窦乂的“法烛”一下子成了热门货,百文钱一条,供不应求。用来烧饭,效力是普通木柴的一倍!窦乂又着实发了一笔!
总结“商神”窦义的致富秘诀,有三点值得琢磨:一是目光敏锐,能从平凡事物中挖掘商业卖点、预见商机,决不临渴掘井。二是让智力因素强力介入商业活动,变废为宝、化腐为奇;如“法烛”的发明即是一例。现代企业的命脉即不间断地研发与创新,这个道理一千多年前的窦乂已经把握了。三是事事以经济为杠杆,巧于运筹。如廉价雇佣孩子收集原料以及对废旧材料二次利用等等;而西市“造地”工程简直就是“寓劳于乐”的典型案例,巧妙绝伦、难以复制。——不过它的启示作用,却是永不过时的!
声明:本文全部图文内容均来自网络,不构成投资意见,;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,还望见谅,如有侵权,我们会在时间删除,谢谢!
免责声明:本文系注册用户(作者)在房产圈发布,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。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房天下立场,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进行投诉。对作者发布之内容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天津老百姓自己的房地产故事,我们可以聊聊买房、聊聊土拍、聊聊开发商没有广告最接地气。
8000元/平方米
价格待定
17000元/平方米
19000元/平方米
26000元/平方米
6999元/平方米
17700元/平方米
5000元/平方米
23000元/平方米
33000元/平方米